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目标制定尽管关注了,但仍有较多地方不符合二期课改的要求。
行为主体仍是教师的,“培养、激发、提高”这样的词出现的频率较高;目标所达到的凭借条件没有;情意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读得不充分、不到位。
2、课堂容量增加以后,课变得粗、浅、薄。
赶进度、完成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学得不扎实。教师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自己读懂教材的程度还不一,独到的理解、解读以及创造性的设计还相当少。课堂师生间的交流停留在表层。具体表现为: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学生圈圈、划划、议议,再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东一句,西一句。问题:一是学生找得不全;二是学生的交流片言只语,语言不完整、不连贯,有时听的同学找不到方向;三是学生的交流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有的不深入、有的不全面,听的同学和老师没能作归纳、补充、纠正、提升或提出不同意见;四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表达得对不对、表达得好不好。这种现象乃是大家的通病,也是课堂新的资源难以再生的关键原因之一。
3、如何进行有效阅读还值得深思。
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有感情。教:学生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会的,到底“教什么”等。教师思考还不深入。具体表现:匆匆读后(有的还没有读完、或没有思考的时间)就进入分析状态,在理解、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读议结合,只是在师生分析结束后齐读一遍,就算完事;学生读时,没进入状态或读不出感情,教师不作引导,有时作一点引导,但缺少方法;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老师不随机指导他们如何有感情地读,而往往在几句话学完之后再要求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似乎反映出老师并不知道一段话、一篇课文的朗读好是建立在一句句、一段段朗读好的基础上的。如某位老师在上《蝴蝶王国》第二小节时,先让学生说说三种蝴蝶的各自的特点,学生自读了课文后分析了三种蝴蝶的各自特点。当学生具体分析到哪一句的时候,这位老师并没有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而在三句全部分析完之后则要求学生读出蝴蝶的“大、奇、美”。没有前面的铺垫、酝酿、蓄势,哪来后面的“水到渠成”,实在是强人所难。难怪学生读不到位、读不出感情。提倡积累,主要途径是读、背;强调语感,基本途径也是读、背。如果缺少读,“缘木求鱼”,何谈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现在的课,感受、感悟、领悟太虚,缺乏操作性。
看来,老师们还得切记读的“三性”: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4、整体性阅读与语言实践问题。
整体性导入已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但教学中整体感悟原则把握还不到位,整体感悟中的个性化体验还不多,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不紧密,没能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片面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情节的疏通、理解,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具体表现:课堂上,教师化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导致语文本体任务的迷失:语文目标“形成良好的语感”的三个阶段目标:一、感受语言的优美;二、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三、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1)片面强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而较少关注语言因素。课文中很多关键性的重点词语,教师或许考虑到时间因素,或许认为这些词语的意思太简单了,不值得一讲,于是把它们一笔带过。如:《蝴蝶王国》中的“翩翩起舞”、“色彩斑斓”等词,既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蝴蝶飞舞的美丽画面,那就不妨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从画面上感受一下,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用不了多少时间,但这两个词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有积累词语的意识,但对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却较少考虑。(3)大部分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较强,课上总有语言文字训练的环
节。但总让人觉得这样的训练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纯粹为训练而训练,或文本的内容没学好,就进行“照样子说话”或“小导游作解说”;或训练之前没设置好一定的坡度,因此只能是一两个好学生在“撑市面”,课堂气氛沉闷。如《黄山怪石》一课,老师们想通过创设小导游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没有给足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的时间,就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怪石。这样,学生的语言或干巴巴或脱离文本游离于课文之外。
5、如何实现互动、生存的课堂,还值得深入研究。
(1)教师牵着学生、灌输的方式依然存在。具体表现:教师在分析时,采用引答式、串讲式,学生循着教师的思路作简单的解答,或学生只分析到一点点,教师就急着把话题接下去,把自己对词句的理解一股脑儿说了出来,根本没耐性子作一点启发,让学生多感悟一下。这是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小年轻,怪不得竟然还会出现“下课时间不到而教学内容已完成的”现象。
(2)反过来,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现象也有。如;《黄山怪石》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怪石的有趣,第一个学生脱离文本介绍了“金鸡叫天都”中的金鸡的来历,老师当时表扬了这位学生,说他想象力很丰富,但没及时指出他说的不符合要求。以致于很多学生误解了老师的要求,接下来的发言照旧,,一个接一个,全都是以“从前,传说……”想象怪石的来历,而老师在一旁显得束手无策。说实话,学生的想象力还真丰富,语言也很精彩。但教学目标“南辕北辙”。其实这种情况很好办,老师只要在第一个同学发言之后这样处理:“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如果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把怪石的有趣说出来,那就更好了。”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看来,教师的应变能力实在太重要了。
6、“说”、“演”的评价问题。
老师们的课堂即时评价能力、调控能力和课后的反思能力极其一般。具体表现:学生发言出彩时,教师表扬的语言匮乏;学生发言不到位时,教师也不会及时地启发、点拨、引导;在说话训练时,学生说的并不见得一个比一个好,有时后面说的远不如前面同学说的。这关键在于老师在一旁没有及时点拨、引导、归纳、提升。另外,老师们在课后反思时,讲的散乱无统,不知怎样说才算是反思
滥用表演问题。表演手段运用要慎重,目标要明确,要有围绕文本语言的明确的评价。
7、忽视词语教学问题。
二年级的词语重在学生自学,重点落在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而教师仍放在正音、书写,理解只停留在查阅词典。三年级的词语教学更注重语境中的理解与新语境中的运用。教师要么忽视词语教学,要么没重点地把所有词语一股脑儿出示,为理解而理解。
8、文本与拓展的关系问题。
应立足于文本,适时、适地、适当地进行拓展。有的课文本内容还没搞清楚、语言还没有好好关注、文本价值没感悟到,就大量补充课外内容,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