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此诗写于新法推行之时。②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起笔写降雪前的景象,运用拟人写风起云涌,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
B. 诗歌第二句写诗人坐看雪落山丘时雄奇阔大的美景,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
C. 颈联用“便疑”“终欲”两词,诗人想象大雪包裹整个世界,终将带来美好春天。
D. 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
15. 诗歌的颔联有什么含意?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抱负?
【答案解析】
14. B
15. (1)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2)托物言志,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错在“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此句写雪,着眼于下雪时山垄茫茫一片,从大处着笔,并无细腻的描写,且笔锋直露。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含意和情感。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答题时,第一步,写出颔联的意思。第二步,结合诗句中的关键意象分析其表现手法。第三步,简析运用这种手法词人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颔联的含意和情感。
本诗为托物言志诗。前两联借写雪的色彩、功用来表达诗人自己也要为国为民平治险秽的理想。颔联的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颈联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成了白皑皑片,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会变得美好。表达了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功业有成的信心。尾联的意思是贫穷的地方不会想冬季的瑞雪,只有在那清空万里时,才会忆及。此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诗人借此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而王安石的这首七律写于变法之前,在这首诗的颔联里,诗人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自己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点睛】诗歌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情感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最终得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