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橫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四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四,指出明淸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
(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政策:重农抑商;
(2)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
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
(3)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关系:互相促进。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知是农业;依据“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末”指工商业。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可以得出出现瓦子‘依据材料三“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可以得出是服务业发展;依据材料三“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可以得出夜市繁荣。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打破坊市界限以及经济功能增强。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可以得出商业市镇繁荣;依据材料四“多徽商侨寓”可以得出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第二小问关系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互相促进。
扩展知识
重农抑商或崇本抑末,是中国古代多个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存在着一定的暂时性。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重农”的内涵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即重视农业;“抑商”的内涵则比较复杂抑商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商业,其人可以,其业不可废。所谓抑商,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抑制富商大贾任意兼并农民,以便把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不触动统治阶层利益的范围之内,这属于调整官司关系的问题;二是要抑制中小商业者和独立手工业者人数过多增加,把社会上从事工商业的人数限制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范围之内,这属于调整农商关系的问题。
抑制商人资本真正由言论变成行动并取得成功的是战国中期的商鞅变法。商鞅抑商的目的是为了重农,重农抑商是相互结合的一套完整的政策。重农非抑商不司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兼并战争中,最紧要的是兵和粮,兵和粮又以农民的力役和力耕为来源,然而作为国家富强基础的农民,却处于最困苦的地位。要稳定农业劳动力,让农民安于生产,不弃农经商,保证工农商各业人口比例的合理性,就迫切地需要抑制商人的活动,不让商人过度地剥削农民而逼使农民失去生产的条件。在当时实际情况下,抑商的确是一个重要手段。
商鞅的抑商政策包括处理农商及官司关系,具体做法有直接制止农民弃农经商,从法令上规定不许国内从事商技巧的人自发增加;征收重税使高额利润由私商之手转归国家来掌握;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不准商人插手粮食买卖;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商鞅的抑商政策,实质是以官营商业为主、私营商业为辅的政策。私营商业不能自由发展,而要受到国家的干预和控制。
总的来说,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收到显著的效果。由于务农受到奖励,而山泽工商之利集中于国家之手,农商关系得到调整,非农业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增加,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得到增加,军事实力也显著增强。商鞅以后,韩非子主张财富集中于国家,而反对“足民”,与商鞅的由国家来干预经济的政策则有共同之处。韩非还抨击商人,尽情地揭露奸贾的丑恶行径。他把商人骂成是蠹虫,抑商已达到异常偏激的程度。韩非把工商业一律称为“末”,比商鞅的“末”字范围一技巧游食又扩大了。